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兩個思想

患病至今,對兩個思想頗有體會

一是真實,一是順其自然

師道尊嚴

做老師多年,還未懂得師道尊嚴
但漸漸發覺,一位良師,可以對人有很大的影響

這就是做老師的意義,也是老師要慎重的地方

破邪顯正

想做一位劍客,用的是思方

手執思方劍,破邪顯正

批判的意義

遇上不義之事,不是和稀泥,而是挺身而出,對之批判
上天讓世間有批判,就是用來討伐邪惡

訓練批判之劍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

宗派間的批判

一直以來,我都很在意創價學會對其他佛教宗派的批評,覺得大家都是佛教,是否需要如此?
而且,我也接觸過其他宗派一些佛教團體,對它們有欣賞之處
但最近,我有些新想法

過去的我,似乎認為批判總是不好的,和諧才好
但如果遇見不合理的事,是否就隻眼開隻眼閉?
其實,批判未必是不好的,尤其如果你遇見不合理的事,甚至邪惡之事,出於正義,是應該對之批判
而當大家都意識到錯誤,再去改正,會令大家進步
這是我想通的第一點,肯定批判有其價值,它能帶來進步,遇上邪惡,甚至應挺身而出

進一步,其他宗派,是否有學會指出的問題?
由於自己認識所限,未能全面了解,但有些地方,確實值得注意
譬如有些宗派著重出離心,也就是想脫離社會去修行,而學會的觀念是「佛法即社會」,也就是說,要在社會實踐佛法,而非脫離社會
我不知道誰是誰非,但我認為如果想幫助人,參與社會也是重要的
印順法師亦提倡「人間佛教」,不過仍有待發揮
這是我想通的第二點,宗派之間的差異,是值得討論的,對話可以帶來進步

想通這些問題,對我來說是一次思想解放

學中國文化

還有很多事想做,想學
中醫、易經等

想學好中國文化

套路

學棋,要有套路,否則無從入手

打破套路,一般是學了套路多年,才做到的

2021年11月14日 星期日

想做的事

患病期間,其中一件想做的事,就是寫網誌,分享自己過去學習時的心得體會

已經開始一段日子了

扣緊目的

怎樣為之擅長思考?怎樣思考才更務實,更實用?
思考的目的是什麼?解決問題?

回到基本去反思

一般人的思考是怎樣的?如何改進?
如果思方在平日是不會用的,那麼,思方的重要性在哪裡?
學思方時解決的習題,有些是紙上談兵,實際不會面對的

思考,是要解決問題,因此,要針對目的
思考,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要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也就是說,要知道自己的目的

學教育時,要製作教案,製作教案時,要釐清那一課的教學目的
會友討論前路,會叫大家找目標
做數學証明,要知道自己想証明什麼
為學生補習,我的教學目的是什麼?啟發思考?
對弈時,要清楚自己每一步的目的,也要找出對手每一步的目的

哲道的思方,用於批判是不錯的,但在日常生活,卻不常用到

整體來說,就是要扣緊目的

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近老子

吸引力法則,有其道理

我喜歡讀老子,正因我和老子性格相近,都是思考者、觀察者
我未必贊成一味陰柔,但在思考方面,我和老子是相近的,都在統攝,都在總結規律

數學的神奇

小時候學習數學,完全沒想到可以將數學和物理定律聯繫起來

對我來說,物理定律用數學表達,自然之書用數學書寫,是神奇的事

日蓮與賽斯之間

日蓮佛法以給人幸福為宗旨,固然是好

賽斯教人追求快樂,亦非不對
譬如看數學書,我看得很投入,會暫忘疾病
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興味盎然

助人固然有價值,享受亦有意義

力量

你不是無力的,對學生的影響,就是你的力量

未必任何事都如你所願,但有些是你能影響的

不要只看不如願的事,要看你成就的事
那就是你的力量所在

2021年11月7日 星期日

學數的意義

知道世間萬物的根本,是數學規律
知道宇宙的數學設計

對我來說,這就是學數學的意義

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人生的意義

只顧追求自身的快樂,不會帶來意義

人生的意義,或許在於,幫助他人,為人帶來幸福

讀易

康有為說:「老子之學,只偷得半部《易經》。」
不是沒有道理

讀易,發覺其中正之道,勝於偏陰柔的老子
就如易經禪卡,勝於奧修塔羅

2021年11月5日 星期五

盡人事而聽天命

與友人談到交托,在這裡分享:

我在思考交托的問題,我發覺自己總是學不會

一般來說,如果發現有些事難以控制,就會考慮交托
但如果很多事都控制不了,能不能全都交托呢?

控制不了,有時會令人生起無力感

我覺得,能控制的就控制吧
像西醫,我覺得就是想將疾病控制好

控制與交托,要取得平衡

能夠掌握一些事,會提升自信,也會建立力量

不一定只是交托,也盡力把握自己的命運

儒家有句話:「盡人事而聽天命」
我覺得很有道理

最終是聽天命,此前的盡人事也不可忽略

2021年11月3日 星期三

平衡

面對人生的不如意,有不同方法

交托給神,是基督教進路
而賽斯思想,是另一極端,認為命運完全掌握在你手中,你創造自己的實相
我覺得,要平衡兩者,就像儒家的中庸之道

我以前近基督教的觀念多些,但不太有效,我想要調整一下

創價學會信奉的日蓮佛法,近賽斯多點
我覺得西醫,都是想掌握命運

輸贏

昨天與友人談到下棋的輸贏,分享在這裡:

說得對,用學習的心態去下棋
不過也不容易
我放不下輸贏,總是想贏,總是怕輸
雖然有時輸棋學到的比贏棋更多
面對面下慢棋會好些,這時更能平心靜氣
一般用手機程式下棋,我就太上心了

還是用下棋做例子
有時輸棋,未必是你下得不好,而是對手下得比你更好
試過有一局棋,我很進取,最後輸了
但與另一些贏棋相比,我更喜歡這一局
究竟怎樣算贏,怎樣算輸,也不好說
同意有高低起伏,也許更讓人回味

2021年11月2日 星期二

前路

金庸小說中,描寫比武最精彩的,我覺得是《笑傲江湖》。但我最欣賞的,是《天龍八部》,當中關於人生的悲歡喜樂,很觸動我

棋藝是競爭性的活動,但離開棋院後,我就沒怎麼下棋了。但關於心靈成長的書,我一直在看

從這些去考慮,我覺得對我來說,相比與人競爭,心靈與治療說不定更適合我

想做的事

有朋友問我,有什麼是我很去想做的,我回答如下:

其實我近來有時也有想這個問題

其中一樣,是學中醫。之前跟你提過的。因為我覺得中醫體現中國文化,而我想更深了解中國文化,亦想傳承中國文化

此外,我對治療疾病的工作有興趣,對醫院也有好感

除了中醫,我也想學習心靈治療,因為自己有情緒問題,我對相關知識也有接觸。現在既想在這方面幫助別人,亦想幫助自己

以前想做文學創作,漸漸地,發覺這方面的欲望減弱了。現在似乎更想做與治療疾病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