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感恩

感恩神讓我開始替人私人補習,感謝神讓我遇到現在這個補習學生,聽教、肯學。

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關於數學建模

搜集不少有關數學建模的資料,加上自己一點發揮,總括如下:

小學應用題的本質,是數學建模。
算式謎,可以透過建立關係式,也就是建構數學模型解決。
符號化,是一種抽象、概括的方法。
符號化,也是一種模型化。
數學是由符號組成的,理解符號是學習數學的第一步。
培養符號意識,培養模型意識
數學化,就是將要處理的問題化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
小數的加減乘除,可以化為整數的加減乘除處理。
加減乘除,全部都是數學模型。
符號化是數學化的第一步。
模型思想的一個重要特例,是方程思想。
模型思想是一種一般化的思想。
數學建模,是一個完整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其中有抽象、符號化、建模、演算、驗証。
建模本身,就是一種轉化。
建模的進路是,將要處理的問題或現實問題,化為數學問題,再求解。
抽象、轉化、建模,都是數學的核心,在數學中可說是無所不在。
掌握抽象、轉化、建模這些方法,就是掌握數學的精髓,從而可以建立屬於自己的數學。

仍是關於數學

關於數學的一些見解,多數是閱讀得來的,有些是自己想出來的:

數形結合,是一種對應思想,也是一種轉化思想。

微積分建基於極限論,極限論建基於實數論。

應用數學的一大優點,是目標明確。

純粹數學的缺點,是目的不清,概念不知為何建立。

泛函分析的核心思想是用分析的方法研究綫性代數。

數學有很豐富的思想方法。

一般人學那麼多年數學,絕大部份都用不上。

現在的數學研究,只屬於小眾。

代數定理的成立,是由於運算律。

「萬物皆數」這個思想,是由推廣得來的,由一些事物可以用數學刻劃,推廣至所有事物都可以用數學刻劃。

推廣,有時源於抽象,源於看見不同事物之下有相同的模式。

最基本的是興趣、熱情、好奇心、求知欲,其次是思想方法,再其次是知識。

關於數學

下面的見解,是我的發揮。它們的源頭是,李天命先生的思考方法、數學模型觀(我從雷功炎先生的著作學來)、轉化的數學方法(應是中國數學家提出的)、愛默生對科學的觀點,以及龐加萊的一句名言:數學是給不同事物以相同名稱的藝術

抽象、建模、轉化、推理這些方法,可以用來探索規律,而這些方法本身,也是一些有規律性的事物,換言之,它們也在數學中反覆出現
探索之中,包括觀察、分析、推理、猜想、發現等方法
觀察、分析、推理,都是為了發現規律

將所有數學思想方法從數學中解放出來

抽象,也是一種覺察
覺察,也是數學的重要方法
覺察的焦點:規律

數學方法,建基於規律,建基於同一性

整個數學本身,就是方法學的一個模型
以數學方法為基礎,再推廣到一般的方法學
數學的各種方法,有不少重疊之處,因此難以分析歸納
只要有助於解決問題,任何方法都可以使用
數學方法論本身,就是一個探索成果

一般來說,如果知道一個递歸關係,就可以用數學歸納法

由觀察、分析開始,到有發現時,就轉化、建模
轉化、建模這些方法,不必限於數學使用

「X 源於 Y」是很常見的模型

用數學處理應用問題,首先要數學化,也就是數學建模

要懂得從另一角度看,就要覺察到不同事物的同一性
類比,是相信事物之間有同一性。歸納,是相信統一性
同態,表示兩樣事物之間有同一性
同一性,是規律的基礎

導數的定義是速度問題和斜率問題的數學模型
透過分析速度問題和斜率問題,可以發現它們的共性,也就是說,可以用同樣的數學模型刻劃

綫性化,就是建立綫性模型

2014年6月21日 星期六

獨抒性靈

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公安派的文學主張,第一句說文章要真,第二句說文章要創新。
與我的修行很相近:就是真和無執。

哲學新解

如果將哲學理解為時代思想、精神,那麼,唐代也有鮮明的哲學,就是兼收並畜、有容乃大

不一定要寫出來才是哲學,在人心中,不自覺影響人的思想,也是哲學

研究哲學,不一定要局限於經籍,研究一個時代的精神、當時人的思想,也是研究哲學

關於無執

當我們採用無執這種方法,不表示我們不能用其他方法,事實上,如果我們只容許無執,那就是執著了,想用什麼方法就用什麼方法,那才是無執

無執,能容納世上各種方法,該用就用,海納百川

無執,就不必在意思想是出自哪個宗教、哪門哲學,只要適合自己,就可以採納

加入哪一個宗教也不要緊,那也是無執

無執,不表示不顧道理、不顧事實

無執,仍然可以跟隨道理、跟隨方法,只是同時不去執著

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接觸哲道

寫過兩段關於自己接觸哲道的文章,未完,但不知何時會寫下去,先放在這裡:

初識李天命,是在圖書館。
一次,在圖書館裡,偶遇《李天命的思考藝術》一書,當時被書名吸引,就借回家去。一看之下,似懂非懂,只覺得文筆甚好,自此開始了哲道之旅。第二本看的李天命,是《破惘》。第三本,本來是《智劍與天琴》,當時已刊了報章廣告,但李先生臨時變卦,改出《從思考到思考之上》,於是第三本就變成這本了。第四本,是李先生退休那年出的《哲道行者》,此書為哲道十四闋的主角,總括哲道。第五本,是《殺悶思維》,此書的主體為金剛照與浪漫禪,換言之就是真實與灑脫。

《思考藝術》一書,我喜歡李先生與韓那的那場辯論,李先生不但看到韓那六個論証的共同破綻﹝馬後炮解釋和模糊的「上帝」概念﹞,而且指出這些論証的根源,那就是混淆了理性和信仰。我也欣賞李先生談宮本武藏的一段話:「小次郎死在宮本武藏的劍下。我極為欣賞這樣的決鬥,其中小次郎的死是很美的死。作為一個劍客,最滑稽的死莫如在洗澡時踏著肥皂跌死。但如果能死在宮本武藏的劍下,卻是一件很可貴的事。」此外,我欣賞他從語害三類抽象出「可逃避否証」這一特點。

近來的想法

覺得自己內心,有很嚴格的一面。

覺得世界很危險。

世界沒有給我很多限制,但我的內心有很多限制。

希望有大量不同的選擇、多姿多彩的經歷、和更多可能性的人生。

為什麼自己會那麼喜歡研究日本、研究寶釵、研究令狐冲?為什麼喜歡御劍?為什麼想學習劍道、空手道?

我的文風,是真誠和自然。

可以無我地做自己。

覺得楊過的武功太偏激,不夠圓融。

現在修習真實、無執、活在當下。

喜歡逍遙游,喜歡遊戲三昧的境界。

沉迷於探索。

任運、隨緣、自然、接受、平常心、灑脫、靈活、浪漫、率性、不羈、曠達、可有可無,這些心境,都有著同一種無執的精神。

談說佛法,也可以是一件趣事,不用執著「在心不在法」。

可以一邊補習,一邊兼職自然中學,循序漸進,逐步調整。

我是不是真的想到自然學校教書?

發自真心去做,而不是因為應該做而做。

完全真實是很難的,做到多少就多少。

不必執著要自由。

正在尋找自己在自由以外的特質。

心裡想尋求安定。

不執著,不一定代表沒追求,可以既追求,又無執。

對我來說,審美高於宗教,戰鬥高於宗教。

刻意追求不刻意,也是一種執著。

心靈的不安,究竟來自何方?

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陸九淵治學

陸九淵的治學方法:立大、知本、辨志、發明本心、明義利之辨

名言:學苟知本,六經皆我注腳

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談信仰(二)

今天,由於朋友提問,寫下了目前對信仰的看法,如下:

謝謝你的分享和提問。你的分享很真實。

我現在是信神的,我的意思是,我相信宇宙有一個造物主,我相信人是來自祂,而且,神愛世人,會為人作最好的安排,大致是這樣。這位造物主,究竟是像基督教所描述的,還是像伊斯蘭教所描述的,我並不很在意,事實上,我不是完全相信聖經,在我的一些教友看來,這樣不能算是基督徒,因此,我或許只是一個會返團契的人,而不是基督徒。

對我來說,信神的意義,在於安心,令我覺得人生是有意義的,而不是一場空,這就是我想相信神的原因。當真正遇到生離死別,我能否安然面對,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希望能逐步培養自己對祂的信心。

這是我的分享。

感謝接受

早一陣子,認識了一位信神的人,我對他直言,但他能接受,我很感謝他,下面是我對他的回覆:

很感謝你的回應,很欣賞你能這樣對待我的直言,感覺到你的誠意。

最近,我多了對人直言,但我感到矛盾,一方面,我不想客客氣氣,只維持表面交流,而想表達真實的想法,另一方面,我又害怕因直言而引起衝突,我心裡喜歡和平,不過,我還是選擇了直言,我覺得這是我現在要學習的課題。

如果你有空的話,可以透過電郵分享你對信仰的想法,我願意聆聽,到哪天適合了,我們再相約面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