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我念與成長

《我念與成長》探討的是人的內在心路,說的是如何面對我念的問題,它的方法有兩個:覺察和接受,首先覺察自己的我念,然後接受它。

對於外在行為,本書依循由內而外的方法,不直接處理外在問題,而是從內在入手,因為內在是外在的根源,一旦內心平和寧靜,外在問題即迎刃而解。

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在心不在法

判斷一個人的修為,是看他的我念輕重、善心輕重,而不是看他懂得多少教義。此之謂「在心不在法」。

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

天下布武戰報三

攻佔太原。劉裕勢力尚強,暫緩攻勢。

拓跋氏只剩下平城,轉攻拓跋氏,輕鬆取勝。

至此,形成四分天下之勢,我軍坐領西部,正謀東進。朱棣雄踞東北,正與我軍交戰,同時向南發展。劉裕佔據荊州,不時攻擊我軍白帝,但總被我軍霍去病擊退。

劉裕有北伐之志,惜遇朱棣與我,致徒勞無功,更逐漸被蠶食。

朱元璋虎視江東,乃朱棣盟友,雖然只有四城,但短期內不會滅亡,沒有爭奪天下的實力。

朱棣派大將吳起、李牧、岳飛攻我平城,我軍調衛青、劉秀幫助守城。

朱棣又不斷派大軍攻我洛陽,但我有最強之將:韓信,不難退敵。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俠客行

《俠客行》的角色,我喜歡白萬劍,端嚴凝重,一絲不苟,頗有御劍怜侍的風采。

《俠客行》的武功,我喜歡雪山劍法的一招「暗香疏影」。

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天下布武戰報二

武則天的長安城與鎬京分別發動大軍攻我龍城與咸陽,韓信為首的龍城軍撃破進犯的武周軍,然後乘勝追擊,一舉擊破軍力已疲的長安。

咸陽面臨強敵,展開咸陽爭奪戰,開始時不敵,毅然棄城,與武周軍野戰,結果先敗後勝,重奪咸陽。

長安的韓信軍繼續進攻,克洛陽。

至此,武則天只剩鎬京一城,苟延殘喘。

洛陽以東乃最大的對手:朱棣。

朱棣於北京起家,東征西討,雄踞東北,繼而南征,漸漸佔有大半個北方,只剩洛陽以西的我軍,以及平城的拓跋氏。

我軍佔領洛陽後,派韓信、衛青率兵攻武周最後一城:鎬京。

朱棣發動大軍攻我洛陽,我軍以劉秀、毛澤東、朱德等拒之。

鎬京兵力不強,破城只是時間問題;洛陽則艱苦抵抗。

不久,陷鎬京,俘獲武周百多員將,招降三四十人。

韓信、衛青調回洛陽,助劉秀擊退朱棣。

下一步戰略,南征劉裕。以李靖為首,蘇烈、張飛等為輔,組織南征軍。兵向太原。

2012年5月7日 星期一

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天下布武戰報

君主選劉邦,都城在成都,手下最強有漢初三傑的韓信、漢武帝時的衛青、霍去病。

一開始按兵不動,打理內政,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之計。待敵兵大損,再乘機襲擊。

第一個目標是成都東南的襄國,君主是李克用。派三大將伐之,獲勝。再攻白帝,又勝。至此獲三城,成犄角之勢。

派霍去病任白帝城太守,以拒東面敵軍,餘下軍力向南北發展。

下一目標乃成都北面之包頭,其兵力甚弱,又取之。

此時,延安之毛澤東已破東京,正北上與我軍角力。咸陽之嬴任好已破漢中劉備,正南攻包頭。

為集中兵力,我軍放棄包頭。打算用「先南後北」之戰略,先取毛澤東。派韓信、衛青、李廣等伐之。途中損折不少兵力,毛澤東提議停戰。自忖此時尚不能勝之,故答應。

趁此時改行「先北後南」之計,進軍包頭。與秦軍激戰。嬴任好用無限徵兵之戰術,良久,尚不能克。正愁之,忽思及破兵舍之計,以破徵兵之術。戰術成功,重奪包頭。

自此戰始,定下「先破兵舍後攻城」之戰術,以此法破城數次。

重奪包頭之後,又回到「先南後北」之戰略,用新戰術擊毛澤東,破之,得東京、延安。

此時漢中已為武則天奪取。向北決戰武則天,燕然山、劍閣,一路所向克捷。至劍閣外之棧道,與武周軍苦戰。

漢中之地勢,為易守難攻之城。武則天派重兵駐守,又不斷向我軍進攻。我軍憑險拒敵,破敵無數,但始終困於棧道,未能攻城。

本以為破城無望,武周軍卻兵力減弱,終過棧道,克漢中。

下一目標是西涼三城,此三城防守不強,被我先後擊破。

武則天原已佔據西北,儼然一方霸主,正向中原發展,可惜遇上我軍。在我軍與朱棣的東西夾擊之下,如日方中的武則天開始衰落,但要徹底擊破,還要不少時間,畢竟武周尚有十萬重兵的長安城,以及地勢險要的鎬京。